(相关资料图)
八月处暑,秋意渐起。眼下,安徽省泗县山头镇上万亩良田长势较好,田间籽粒饱满的绿豆荚迎风等待丰收季。近年来,为破解农民“不想种地”“种不好地”和“种不了地”等难题,山头镇以“两强一增”行动为抓手,探索土地大托管模式,促进农业生产降本增效,助力乡村全面振兴。
依托服务载体,组织程度高,破解“不想种地”难题。山头镇骆场村共有1051户、4510口人,种植面积8000亩,以小麦、大豆套种方式为主。为让村民安心在外务工挣钱,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,按照“集体经济组织+合作社+农户”生产托管模式,由骆场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统一与农户签订托管服务合同,采取“保底收益+分红”分配机制,走出了一条“支部有作为、党员起作用、土地提效益、群众得实惠、集体增收入”多方共赢的新路子。同时,村党总支通过“减垄增田”“归并置换”将“小田”变“大田”,整合耕地资源由合作社规模化经营,转变“各扫门前雪”的低效能模式,推进粮食生产标准化、优质化。目前骆场村托管土地8000亩,亩产量高达600斤,服务小农户数量1027户,示范奖补激励4000亩,奖补金额高达128000元,从根本上解决村民“不想种地问题”,让老百姓感受到种地也能“钱”途无量,切实保障农民利益。
提供配套服务,服务链条长,破解“种不了地”难题。“旷工要扣工资,又不想土地撂荒,两头都想兼顾,实在是难啊!”山头镇潼城村在县城工厂打工的董前进说。为更好满足农户需求,潼城村初步探索出一条集“耕、种、管、收、购、销”于一体的“1+N”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,根据农户服务需求,分类建立管理台账,向农户提供零差价优选农资、集中式用药施肥、专业化农机作业等服务,亩均生产成本节约300元以上,有效提高种地效益、降低种地成本。多环节、多选择托管服务模式,破解了“两栖”农民种地务工“两头难”问题。既缓解了劳动力短缺,又让村民“离乡不丢地,不种有收益”,实现了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双增双赢。实实在在增加农户收益的同时,去年潼城村集体经济高达120万元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。
提高生产效益,利益联结紧,破解“种不好地”难题。不远处,潼城村村民曾计良望着正在喷洒的无人机面带喜色:“要按照以前的老方法,像老黄牛一样埋头耕种,人累坏了效益却并不高,自从有了农业托管,自家也能用上现代化农具了,真是省时省心又省力,增产又增收!”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,装载农药的无人机稳步腾空,旋翼下巨大的气流推动农药雾流均匀散开,精准喷洒到农作物上。潼城村依托合作社成立农机服务队,跨村联用、多村共用跟进社会化服务,通过引入3台植保无人机、4台打捆机、4台深耕机等先进的农业设备,通过“菜单式”服务让“缺劳户”根据需求点单,开展耕、种、收全覆盖农业机械化服务,释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。今年来潼城村完成机械化耕整地面积5000亩,完成机械化播种面积2500万亩,机械化收割4000万亩,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5%。
下一步,山头镇将进一步拓宽土地托管的广度及深度,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,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,加快实现我镇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,撑起乡村振兴“一片天”。(记者 吴昊 通讯员 刘慧)